酸性食物
經消化后留在體內的無機鹽呈酸性的食物
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的劃分是依據食物經消化后留在體內的無機鹽的酸堿性決定,而不是指食物直接測試pH值的大小而分類的。例如富含蛋白質的食物經過消化后最終形成氮、碳、硫、氯、鹽等形成酸根留在體內的稱酸性食物。日常生活中的酸性食物主要有牛、羊、豬、雞、鴨、魚肉、谷物、蛋黃、 白米、蝦、糙米、面包、蠶豆、啤酒、 面粉、花生、油炸豆腐以及干紫菜等。
大部分人對食物酸堿性的認識十分模糊,認為吃起來酸的東西就是酸性的。 其實,食物的酸堿性不是用簡單的味覺來判定的。所謂食物的酸堿性,由食物中無機鹽的酸堿性決定。人類食物基本上分為五大類要素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俗稱糖類)、維生素、礦物質。
酸性食品的應用
春天飲食應“省酸增甘”, 因春天本來肝陽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導致肝氣過于旺盛,而肝旺容易損傷脾 胃。所 以,春季飲食忌酸。酸性食物有牛肉、羊肉、狗肉、鴨、鵪鶉、河蚌、海魚、蝦、螃蟹等。宜食用甘溫補 脾之品,可多吃山藥、春筍、菠 菜、大棗、韭菜、薺菜、銀耳等。另外,水果也應選擇溫性的食用
蛋白質的食物如肉、蛋類等,需要在強酸的胃液中消化,而淀粉質的食物如面包等,則要在堿性的環(huán)境發(fā)揮,如果將以上食物一起食用,蛋白質的食物與淀粉類的食物不能進行同時消化。淀粉在胃中停留等待消化的時間里,易造成糖類的發(fā)酵、腐敗,引起胃腸過重的負擔,所以容易引起飽脹、吐酸或口中有異味,也影響到營養(yǎng)的吸收。
而橘子等酸性水果,或是食用的醋以及有機酸進入體內后,經過胰液、膽汁、腸液、碳酸的中和后被肝臟吸收,很快分解成二氧化碳,對身體不會造成負擔。有機酸被分解后,留下的礦物質成分即鉀、鈉、鈣、鎂等。所以,消化功能不良的人應該盡量避免過度攝取酸性食物,尤其要減少蛋白質、脂肪、淀粉類食物的攝取,增加堿性食物的比例。
400-808-7836 / 133 3115 8709
beijingcleanlsa@163.com
北京市朝陽區(qū)安定路5號城奧大廈
掃二維碼在線咨詢